入迷英语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英语口语 > 正文

英语口语

英语口语训练短文阅读题及答案 英语口语训练短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

zxc2023-07-11英语口语1

一、风筝短文阅读题及答案?

第一段末说"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我""惊异"的是北京在冬季竟然放起了风筝 ,"悲哀"是 因为想起了“我”小时候对弟弟进行“精神虐杀”的一幕,且永远无法补救 ,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引出下文 。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因为这里的春天是指小时候有风筝的故乡的春天,那是很就以前的事情了,所以说“久经逝去;此时我在北京看见风筝,由此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的气息,所以说“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3、写风筝事件的两段文字(3、4段),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两段文字把“我“对弟弟的残酷无情写的很突出,隐含了我对弟弟的同情,对自己的深深自责。。

4.末段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 我要讨弟弟的宽恕,他却全然忘却,他的精神被虐杀却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此而无法弥补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种悲哀是我无法料想的,所以是“无法把握的悲哀” 。

5、"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的意思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天气的寒冷 ,而且指“我”心中的悲哀 。

6、对待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从鲁迅先生身上学到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严于解剖自己,严于自省,知错必改,严肃认真的可贵精神。

二、枫叶短文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题:

1 .枫叶有哪些特征?

2 .作者写秋冬之交的萝卜引用《董西厢》中的警句,各有什么用意?

3 .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谈谈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作者笔下的枫叶有什么象征意义?

5 、本文是围绕枫叶展开的?请结吅文章内容简要说明行文思路。

参考答案:

1 .红得深浓、红得艳丽、耐得住风霜、无畏无惧。

2 .(1)将萝卜枫叶比较,以衬托枫叶红得直接,红得有气魄。

(2)引出自己对《董西厢》警句的理解,强调枫叶能扛得住秋天的肃杀之气。

3 .运用拟人手法,采用整齐的句式,表达了对枫叶的赞美之情,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抒情色彩。

4.象征着勇于克服困难、敢于展示自我的劳动者。

5 .先描写枫叶的外在特征,再赞美其品质,最后揭示其象征意义。

三、人生开关阅读短文题及答案?

文中娘说:“吃了不该吃的会拉肚子的”,这句话有深刻的含义做工应该诚实,否则将会受到惩罚。

娘的话使“我”拒绝诱惑,走上了一条正确的人生之路,对“我”的人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人生开关”指的是决定人生命运的关键一步,这一步对与错,直接影响人的一生。

四、哪吒闹海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哪吒闹海

    

    一天,小哪吒带上他的两件法宝——混天绫和乾坤圈,来到大海边。他跳进大海里,取下混天绫在水里一摆,便掀起滔天巨浪,连东海龙王的水晶宫也摇晃起来。龙王吓了一跳,连忙派巡海夜叉上去察看。夜叉钻出水面一看,原来是个娃娃在洗澡,举起斧头便砍。小哪吒可机灵啦,身子一闪,躲过了这一斧头,随即取下乾坤圈,向夜叉扔去。可别小看这小小的乾坤圈,它比一座天山还重,一下子就把夜叉给打死了。

    龙王听说夜叉被打死了,气得嗷嗷直叫,就派他的儿子三太子带兵去捉拿哪吒。三太子跳出水面,气冲冲地对哪吒说:“打死我家夜叉,该当何罪?”说着,举枪便刺。哪吒一闪身,随手取下混天绫,朝三太子扔去。那混天绫立刻喷出一团团火焰,把三太子紧紧裹住。哪吒又拿出乾坤圈,只一下,便把三太子也给打死了。三太子一死便现出了原形,原来是条小白龙。

    从此,东海龙王再也不敢胡作非为了,人们又过上了太平日子。

阅读练习:

(1)阅读第一段可以看出哪吒闹海的主要原因是(    )

A.龙王父子打扰了哪吒洗澡

B.哪吒喜欢闹着玩

C.龙王父子太坏,老百姓无法捕鱼

D.哪吒想试试他的两件法宝的威力

五、《生之喜悦》的阅读短文题及答案?

美国西海岸的边境城市圣迭(di)戈的一家医院里,长年住着因外伤全身瘫(tān)痪(hun)的威廉马修。当阳光从朝南的窗口射入病房时,马修开始迎接来自身体不同部位的痛楚的袭击病痛总是早上光临。在将近一个小时的折磨中,马修不能翻身,不能擦汗,甚至不能流泪,他的泪腺(xin)由于药物的副作用而萎缩。

年轻的女护士为马修所经受的痛苦以手掩面,不敢正视。马修说:钻心的刺痛难忍,但我还是感激它痛楚让我感到我还活着。

马修住院的头几年,身体没有任何感觉,没有舒适感也没有痛楚感。在医生的精心治疗下,有一部分神经已经再生,每天早上向中枢(shū)神经发出痛的信号。

在痛楚中发现喜悦,这在一般人看来简直是荒唐。但置身马修的处境,就知道这种特定的痛楚不仅给他带来了喜悦,而且带来了希望。当然一个重要前提在于,马修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过去马修经历过无数没有任何知觉的日夜。如果说,痛楚感是一处断壁残垣(yun)的话,无知觉则是死寂的沙漠。痛楚感使马修体验到了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甚至是一种价值体现医疗价值与康复价值的体现。当然,马修不是病态的自虐(nu)狂,他把痛楚作为契(q)机,进而康复,享受到正常人享有的所有感受。谁也不能保证可怜的马修能获得这一天,但他和医生一起朝这个方向努力,因而他盼望痛楚会在第二天早晨如期到来。

 

 生之喜悦阅读答案:  1.指用手遮住自己的脸部。  指事物转化的关键。  2. ② ①  3.活着就是高兴的,幸福的.表现了人对生命的渴求,而希望则是生命的源泉。  4.马修开始迎接来自身体不同部位的痛楚的袭击---病痛总是早上光临。  在将近一个小时的折磨中,马修不能翻身,不能擦汗,甚至不能流泪,他的泪腺由于药物的副作用而萎缩。  5.因为痛楚感使马修体验到了“存在”,感受到自己还活着,病情在不断康复着,所以他要感激使他钻心难忍的痛楚。

六、鸬鹚阅读短文及答案?

《鸬鹚》这篇课文,是一篇文质兼美、情景交融的散文。一定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练习朗读。朗读节奏的快慢,语气的轻重要跟湖面的变化相适应。

第一段要读得轻、柔、缓,读出生活的美感。

第二段速度稍快,要读出劳动的繁忙、紧张,但忙而不乱,忙中有序,要读出欢乐的气氛。

第三段要读得轻、慢,读出捕鱼后喜悦而归的情感。

鸬鹚课文阅读答案是:重点写了鸬鹚被渔父赶下水去如何捉鱼和如何协作捉鱼,如何和渔夫在河边和船生活。

七、福海阅读短文及答案?

________ 啊,福海真美呀! 湖水环绕着一个小岛,碧水又在群山之中。小岛的中央有不少亭台楼阁,显得典雅秀丽。湖水清澈见底,像一块晶莹透亮的水晶石;湖水平静极了,像一面 光亮的明镜;湖水清绿,又好似一块无瑕的翡翠;湖水映着蓝天,好像一条艳丽的蓝纱巾,映在水中的山、阁、桥、树就像纱巾上的点点花纹。 群山就像个大托盘,托着湖水这块美丽的翡翠。那小岛好像翡翠中间镶嵌着的一颗光彩照人的珍珠,群山上的青松好像是护卫着托盘、翡翠、珍珠的钢铁 战士。那一座座小桥像一条条翡翠上的彩带,与群山相连。阳光普照,如同一湖碎金闪闪烁烁;微风拂来,好像一匹绿缎徐徐展开。 福海湖映山,山环水,湖光山色,令人流连忘返。 1.给这篇短文加上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环绕—— 艳丽——

3.作者写福海,先写了湖水的三个特点: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并把它分别作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然后写了像个大托盘的________和好似珍珠的________,把福海湖映山、山环水的美景写得如诗如画,令人陶醉。

4.把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摘抄下来。

参考答案: 1.美丽的福海 2.围绕 明艳 3.清澈 平静 清绿 水晶石 明镜 翡翠 群山 小岛 4.湖水映着蓝天,好像一条艳丽的蓝纱巾,映在水中的山、阁、桥、树就像纱巾上的点点花纹。

八、《清明》阅读短文及答案?

三)阅读下列文章,回答18——21题。

(14分) 清明 此时,我的奶奶一定站在山顶的凉亭上向家里张望,眼睛不时地朝山脚下的那条水泥路上瞥去。她知道,春风一吹,她的儿孙们就要上山来看望她了。“清明正是三月春,桃红柳绿百草青;秋千荡起笑声落,黄花青果争上坟。”我的母亲早巳从镇上买来了花花绿绿的纸,用刀把纸铰成一串串像铜钱状的飘钱,然后再用锡纸折成一个个亮闪闪的大元宝,准备上坟时孝敬给故去的长辈。在这上面,母亲做的很大方,给故人的钱总是备得足足的。父亲呢?则把他平时舍不得吃的好烟好酒拿出来,准备上坟分给他的亲人们尝尝。我们这些小孩也掰着手指在盼着清明到来,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在我们的期盼中一天天走近。阳光已有些暖了,风却还有些凉,油菜花鲜艳而明亮,在山顶凉亭上张望着的奶奶,突然撩起衣袖擦了擦她的眼,再撩起衣袖擦了擦她的眼,终于看清,明媚的春光里,儿孙们真的来看望她了。奶奶住的地方叫蒋山,蒋山不高,却清幽灵秀,奶奶在世的时候就相中这块风水宝地,常瘪着嘴说,“有福之人山上搁,我老了,你们就把我送到这山上去。”老了的奶奶是被唢呐吹吹打打送上山的。坐在小盒子里的奶奶喜滋滋地想,又做了回新娘子呢。她的许多老姐妹们——瘪嘴老太林生娘、卖鸡蛋的老虎婆、会做裁缝的小姨娘等等,也都早已过来了,她们的陵墓亲热地挤挨在一起,奶奶不寂寞。现在,住到了山上的奶奶就在这明媚的春光里看着她的儿孙们一步步走上山来。走在扫墓队伍前面的自然是我们这些小孩了。孩子们是骑着竹马来的,手里拿着杨柳枝做的马鞭,嘴里还得儿得儿地学着马叫,心儿早巳飞上了山。山上有杜鹃花,还有画眉鸟,最主要的,父亲的挑担里那些好吃的在勾我们的心。清明节前,母亲总会去阡陌上割一种棉茧头的草,这草用石灰和热水炝过洗净后,再和着糯米粉揉成团,包上馅,便做成了江南清明的时鲜棉茧头团子。棉茧头团子绿莹莹,甜糯糯,闻一下,香;尝一口,鲜。这吃了打巴掌也不肯放的棉茧头闭子得让先人们尝过后才能归我们。先人到底吃不吃这棉茧头团子,我们不知道,就像不知母亲折的大元宝在那边能不能真当钱用?但我爹娘却相信祖宗神灵会感知他们这份虔诚的。“娘,清明了,我们来看你老了。”爹站在奶奶坟前说。奶奶坟头的青草哗哗地响,奶奶说,“孩儿们啊,我也想你们啊。”爹抖了抖手里拿着的鼓鼓囊囊的纸钱,底气十足地大声说,“娘,我来给你老送钱用了。”“呵呵,有钱喉咙都大了啊。”奶奶笑着责怪道,“要这些烂纸有啥用?你就不能实在些!”爹的脸一红,娘忙把挑担里的供食摆放出来,青团、水果、小菜、甜酒放了一祭台。“娘,我包了几个青团,你来尝尝鲜巴。”一阵微风吹过,奶奶从树梢上飘然而下,似乎又闻到了田野的花草气息,稻米的清新气息,尘俗里的甜美气息,她不禁醉了。奶奶说,“还是媳妇贴我的心。”醉了的何止是奶奶呢?春风轻柔,太阳温暖,坟前的树枝摇曳,它们也都被这清明的浓浓的亲情陶醉了吧。花花绿绿的飘钱挂在坟头,纸灰如白蝶在风中翩飞,坟头上的杂草已被清理,奶奶端坐在袅袅的青烟中看着我们微笑。爹说,大家再给老祖宗磕个头。奶奶,明年清明再来看你。青团的清香在嘴里弥漫,清明就如满野的青草一样在我们心头生长。(选自《文苑》) 18、阅读全文,请概括文中我的父母为清明上坟做了哪些准备? (3分) 19、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1)棉茧头团子绿莹莹,甜糯糯,闻一下,香;尝一口,鲜。(赏析这句话的精彩之处。) (2)青团的清香在嘴里弥漫,清明就如满野的青草一样在我们心头生长。(在我们心头生长的到底是什么?联系上文说说你的理解。) 20、文章通过回忆和多处想象性描写来刻画已故的奶奶,结合文章的描写简析奶奶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21、对本文的理解与赏析,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A.本文以时间为顺序,叙写了一个普通人家在清明节的活动场景。完全是自然,安宁的生活写照。B.文章以清明为题,以清明上坟为主要事件,流露出让人阴阳两隔的悲痛之情。C.本文通过生动的人物对话和行动描写,就把活灵活现的人物带到了读者的面前。D.文中写小孩子因美丽的景色和馋人的食物而急切地想上山祭扫,传达出一种浓浓的生活气息。E.文章引用的一首描写清明节的诗歌和几处景物描写都明快亮丽,以乐景写哀情,很好地烘托了人物的心情。附答案 18、(3分)母亲准备纸钱,包青团;(2分)父亲拿出舍不得吃的好酒(1分) 19、(4分)(1)这句句子用叠词和几乎对仗的句式描写棉茧团子的香甜和我内心的向往。(2)清明接体现出来的亲人之间的浓浓的亲情和安宁自然的生活气息。20、(3分)奶奶为自己选墓地,把和姐妹们一起葬在山上看得如同生前一样,表现出她乐观、坦然面对生死的态度;奶奶急切地盼望我们上山,表达出她对亲人的爱;奶奶嗔怪父亲的纸钱不如母亲的团子实惠,表达她对生活的热爱。(答对一点2分,答对2点得3分) 21、(4分)B D

九、爬山阅读短文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爬山

宗璞

我喜欢爬山。

山,可不是容易亲近的,得有多少机缘凑合,才能来到山的脚下。谁也不能把山移到家门前。它不像书,无论内容多么丰富高深,都可以带来带去,枕边案上,随时可取。置身于山脚才是看到书的封面,或瑰丽,或淡雅,或雄伟,或玲珑,在这后面蕴藏着不可知。若要见到每一页的景象,唯一的办法,是一步步走。

山是老实的。山也喜欢老实的、一步一步走着的人。

我们开始爬山。路起始处有几户人家、几棵大树、一点花草,点缀着这座光秃秃的山。向上伸展着的路,黃土白石,很是分明。到了一定的高度,便成为连续不断的之字形,从这面山坡转过去不知通向哪里。

山路不算险,但因没有修整,路面崎岖,很难行走。我爬到半山腰,已觉气喘吁吁。转身不需要仰首,便见对面山上云雾缭绕,山脚的几户人家,也消失在那一点绿荫中了。

“能上去吗?”家人问。

当然能的。我们略事休息,继续攀登。又走了一段,我心跳,头也发涨,连忙摸摸衣袋中的硝酸甘油,坐了下来。“不去了,好吗?”家人又问

当然要去的!只要多休息,从容些就行。我们逐渐升高,山顶越来越近了。可以看见对面山头上的三根电线杆,而无须仰首了。这山头后面的山中有两间小屋。一前一后。“那里就是了!”有人叫起来。大家为之精神一振。人们加快了脚步。我还是一步步有节奏地走着山坳里不再光秃秃。森然的树木送来清凉的空气。走着走着。深深的山谷中忽然出现一堵高大的断墙,巨石一块块摞着,好像随时会倒下来。不知经过了多少年月,多少水流风力和地壳变化,叠成了这堵墙。这倒有点像黄山的景色。我忽然想起,去年今日,我正在黄山的云海中行走。

对云水洞的向往阻止了关于黄山的回忆。我们终于到了。洞里会怎样?因为谁也不曾到过这类的洞,大家都很兴奋。进洞了,甬道不宽,地上湿漉漉的,洞顶也在滴水。灯光很弱,显得有些神秘。

前面的人忽然发出一阵惊叹之声,我们进入了一个大厅堂。头上是一个大圆顶,这样的高大!似乎山也没有这样高。“那么山是空的了。”谁说了一向。我们还没有来得及惊叹,灯光灭了,眼前漆黑一片,惊叹声变作惋惜的叹声。我们看到石的帐慢,又是这样高大!像是它撑住了黑色的天空。看到洞顶垂下的石钟乳,如同小小的瀑布。看得最清楚的是路边的一只骆驼。它站在那里,不知有几千万年了。第五厅较小,身旁石壁上级满了闪亮的雪花,头顶垂着一穗穗玉米,不知出自哪一位能工巧匠之手。等我们赶到第六厅——最后一厅时,看到了一座座玲珑剔透的山峰,在明亮的灯光下,宛如仙境,据说这里有十八罗汉像。又是正要惊叹时,灯倏地灭了,只妤慨叹缘悭,不得识罗汉面。但是得睹仙山,也算是到了西天吧。

限于时间,不能等下一次开灯。虽然只匆匆一瞥,那宏伟、那奇特、那黑暗都留在了我的眼前。回来的路上,大家仍兴奋地谈说,只因没有看全,稍有些遗憾。我却满意,因为这番见识,是靠一步步走,才得到的。

我们又一步步下了山。车上人都睡了,我不由得又想起黄山上的那几天,那一次医生原不批准我上山,见我心诚,才勉强同意,我也准备半途而废的。到慈光阁的路上,只是一般山景,已经累了。上了庙后的从容亭,忽觉豁然开朗,远处的大谷,露出宽阔的石壁,如同敞开胸怀,欢迎每一个来客。小路便沿着这雄伟的山谷,向上,向上,消失在云雾中。谁能在这里止步呢?而且那“从容”两字用得多好!我常觉黄山的文化修养较差,是件憾事。这两个字,却是我一直不忘的。

到半山寺,我已抬不起脚。猛拍头,看见天都峰顶的金鸡,是那样惟妙惟肖,顿时又有了力气。“上来吧!上来吧!”它在叫天门,也在召唤远方的陌生人,走吧,走吧,一步步从容地走,终究会到的。

我一步步走着。看那大鳌鱼,那样大,那样高,那样远。我终于钻进了它的腹中,又从嘴里出来了。我在平天征上漫步,在东海门流连。我走的是现成的路,是别人一步步走出来的现成的路。徐霞客初到黄山时,是用锄凿冰,凿出一个坑,放上一只脚。如果在现成的路上还不能走,未免惭愧。当然,若是无心山水,当作别论。

我登上了始信峰,那是我登山的最终级处。这峰较小,却极秀丽,只容一人行走的窄石桥下,深渊无底。远看石笋征,真如春笋出土,在悄悄地生长。峰顶是一块大石,石上又有石,我没有想到,上面又写着“从容”二字我从容地下了山。因为未上天都,有人为我遗憾。想来我虽不肯半途而废,却肯适可而止,才得以从容始,又以从容终。

后来一直想写一段关于黄山的文字,又怕过于肤浅,得罪山灵。不料从小小上方山的浮光掠影中联想到去年今日。无论怎样的高山,只要一步步走,终究可以达到山顶的。到达山顶的乐趣自不必说,那一步步走的乐趣,也不是乘坐直升机能够体会到的。

不一步步爬,可怎么上山呢?

我喜欢爬山。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从对山的感悟谈起,接着记叙了自己两次爬山的经历,由攀登上方山写到去年今日游历黄山,行文流畅自然,语言简洁精炼。B.作者写上方山云水洞这部分浓墨重彩,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引人入胜,富有可读性。C.作者回忆黄山之行,以游踪为线索,从慈光阁、从容亭到半山寺,经过大鳌鱼,再到平天、东海门,最后至始信峰,脉络清晰D.文章最后一句“我喜欢爬山”,融入了对亲情、生死等问题的感悟,意蕴丰富,给读者以启迪,并与开头呼应,使全文结构严谨。(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①山是老实的。山也喜欢老实的、一步一步走着的人。

②如果在现成的路上还不能走,未免惭愧。

(3)本文记述了登上方山和黄山的经历,两次登山过程相似,体悟相近,却不显重复。请结合文本简析这样写的好处。

十、《牵着母亲过马路》的阅读短文题及答案?

1、①段中写“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第⑦段中写“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

(1)母亲为什么喜不自禁?(2分)

(2)母亲为什么眼里闪过惊喜?(2分)

2、第4段中“我的心灵震颤起来”的原因是什么?(2分)

3、“我”周末回家做了些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分三点概括。(每一点不超过8个字)(3分)

4、第6段叙说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惟独母亲“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这样写采用了什么手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2分)

5、下列叙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2分)

A、这篇散文的重点是写“我”牵着母亲过马路,文中也回忆了小时候母亲牵着“我”的小手过马路的情景。

B、文中的母亲,不仅仅是“我”的母亲,也是包括读者在内的大家的母亲,同时也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

C、这篇文章以叙事为主,精选了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将炽烈的感情寓于字里行间,语言平白如话,质朴无华。

D、文章早后一段连用两个比喻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母亲欣慰、满足和喜悦之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6、这篇散文写得很感人,(1)你认为最使自己感动的内容是什么?(2)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或教育? (2分)

附答案

(二) 牵着母亲过马路

1、(1)看到儿子偕妻儿回家看望自己。(2)觉得儿子懂得了事理。

2、“我”看到一个多么熟悉的动作。

3、(1)陪母亲买菜。(2)听母亲诉说。(3)牵母亲过马路。

4、对比手法。突出了母亲爱子的感情之深。

5、B

6、(1)母亲牵着“我”的小手过马路和“我”牵着母亲过马路这两次牵手。(2)要孝敬老人、父母,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