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口语固定句式(英语口语固定句式有哪些)
一、it is 的固定句式?
常见固定搭配:
It is said that... 据说……
It is reported that... 据报导……
It is well known that... 众所周知……
It is announced that... 据宣布……
It is believed that... 人们相信……
It is thought that... 人们认为……
It is understood that... 自不待言……
It must be pointed out that... 必须指出……
It must be admitted that... 必须承认……
It turned out that…… 结果是......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被证实是......
It must be proved that… 必须指出……
It happened/occurred that…… 碰巧......
It is well-known that…… 有名......
It is a fact that … 事实是……
It is an honor that …非常荣幸
It is common knowledge that …是常识
It is natural that… 很自然……
It is strange that… 奇怪的是……
It seems that… 似乎……
It is necessary that … 有必要……
It is clear that … 很清楚……
It is likely that … 很可能……
It is important that … 重要的是……
It seems that … 好像是……
It follows that … 由此可见……
二、hardly固定句式?
hardly的意思
adv. 几乎不,简直不,刚刚,严厉地,粗鲁地
hardly用法
hardly可以用作副词
hardly是具有否定意义的副词,基本意思是“几乎不,几乎没有,很少”。修饰表示能力的词,可表示事实上不可能,暗示“困难”之意。
hardly常修饰动态动词或系表结构,位于实义动词之前,系动词、情态动词、第一个助动词之后。hardly也可修饰名词、代词、形容词。hardly位于句首时,句子须借助助动词构成倒装语序。
hardly本身含有否定意味,句中不可再使用其他否定词,用于反意疑问句时,附加问句需用肯定式。
hardly用作副词的用法例句
Hardly anybody came.几乎没有人来。
He could hardly refrain himself.他几乎不能自制。
The desert air contains hardly any moisture.沙漠的空气几乎不含一点湿气。
hardly用法例句
1、The ward was busy and Amy hardly had time to talk.
病房里非常忙碌,埃米几乎没有时间说话。
2、My eyes were so swollen I could hardly see.
我的眼睛肿得很厉害,几乎看不到东西。
3、Their two faces were hardly more than eighteen inches apart.
他俩的脸相隔还不到18英寸。
三、固定句式的特征?
固定句式,又叫“固定短语(词组)”或“固定结构”。固定句式是指文言中某些词语经常结合在一起使用,其用法和格式已经形成固定的形式,成为大家公认的习惯用语。
这种凝固结构的中间或后面可以加入词、短语,使句子结构更加完整。
这种凝固结构在句子里一般可以当作一个整体来解释,翻译时也有固定的意义。如果能记住教材中出现的固定句式,有时就能快速准确答题。
四、鸿门宴固定句式?
难句解析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旦日”即明日,“臣”是刘邦自谦的称呼,“戮”是联合,一同的意思,“河北”、“河南”指黄河北岸、黄河南岸。全句译为:沛公第二天一早就带着百多个骑兵来拜见项王,到达鸿门,赔不是说“臣仆跟将军合力同心攻打秦王朝,将军在黄河北岸作战,臣仆在黄河南岸作战。”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候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置”,放弃。“车骑”指战车。“道”用作动词,取道。“间”可译作从小路或秘密地。全句译为:刘邦就丢下他的车马与随从人员,独自骑马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及盾牌,快步离去。从骊山下,经过芷阳抄小路逃走。
3、臣请入,与之同命。
“之”可指沛公,也可代项庄,两种说法都成立。一般取前说,即“与沛公同命。”。全句译为:我请求进去,跟沛公同命运。
4、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撞”在现代汉语中是“运动着的物体跟别的物体猛然碰上”,在这句中“撞”作击刺讲。全句译为:亚父接了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破了它。
五、出师表固定句式?
判断句: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3、此皆良实。
4、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倒装句:
1、苟全性命于乱世。
2、临崩寄臣以大事。
省略句: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2、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
六、六个固定句式?
1. 文言文的固定句式
常见文言习惯说法(固定句式)的翻译与举例(不知道是不是你需要的答案)(一)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如……何 若……何 奈……何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例如:①其如土石何?②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③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在这种习惯说法中,如果插入“之”,就构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例如: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何如”,相当于“怎样”“哪个”。
“陛下以降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史记·张释之列传》)——“陛下以降侯周勃是个怎样的人?”皇上说:“忠厚长者。”
又如:因问明帝:“长安何如日远?”(《世说新语·夙愿》)——因此问明帝:“长安与太阳哪个远?”“乎哉”,如侧重“乎”,则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如侧重“哉”,则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比如我这样的人,可以保护百姓吗?董生勉乎哉!(韩愈《送董邵南序》)——董生自勉啊!“何……为”,表疑问语气,译为“为什么……呢”。
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史记·孙吴列传》)——有人说:“你儿子,只是个小兵,但将军亲自为他吮吸疽脓,你为什么哭呢?”(二)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孰与…… ……何如…… ……孰若…… ……何若……这些习惯说法都是表示比较,用来表示人或事物互相比较的结果。都可译为“跟……比较,哪个更……”。
例如: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②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③吾孰与城北徐公美?④救赵孰与勿救?(三)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1、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或“难道不……吗?”例如: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今吾之优越,犹人只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2、何(以)……为?何……焉为?可译为“要……干什么呢?”或“哪里用得着……呢?”例如:①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3、何……之有可译为:“有……呢?”例如:①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②夫晋,何厌之有?4、何有可根据上下文译为“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舍不得”“有什么关系”。
例如: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何有于我哉,意思是“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5、“无乃……与”,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不是……吗”。无乃尔是过与?(《论语》)——难道不是该怪罪你吗?6、“如之何”“奈何”,相当于“怎么”。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君子于役》)——君子服役去了,教我怎么不想他?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平民不怕死,怎么用死来威吓他们?7、“得非……与”“岂非……与”,表反反问,相当于“难道不是……吗”?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与?(柳宗元《封建论》)——难道不是强盛的诸侯,好像尾巴太大不便随意支配似的过错吗?(四)表示感叹的习惯说法1、何其……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例如:①观庆父及叔牙、闵公之际,何其乱也?②赐,汝来何其晚也?2、何……之……可译为“怎么……这么……”或“怎么这么……”,也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
例如:①足下不欲破袁氏也,何言之不实也?②观大夫类有道术者,今何言之陋也?3、“焉哉”,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吧”,“焉”不起作用。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氓》)——过去了的事不去想,也就算了吧!(五)表示强调的习惯说法1、唯(惟)……为……可译为“只”“只有”“惟独”。
例如:①天生万物,唯人为贵。②唯谨慎为得久。
2、唯(惟)……所……可译为“任凭……”“随便……”。例如:①臣有三剑,唯王所用。
②太祖常赐良,唯其所择。(六)表示假设的习惯说法有……于此(斯)翻译时只需在有关句子前加一“假设”“假如”之类的词语即可。
例如: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若其”相当于“假如”。
今者违命,胜不足多;若其不胜,为罪已甚。(《晋书·周浚传》)——现在违背命令,打了胜仗也不算什么;假如没有胜利,罪过就太大了。
七、促织的固定句式?
、此物故非西产(判断句)
2、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被动句)
3、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定语后置)
4、掭以尖草(介词结构后置)
5、问者爇香于鼎(介词结构后置)
6、既而得其尸于井(介词结构后置)
7、令以责之(于)里正(省略句)
8、(其妻)折藏之,归以(之)示成(省略句)
9、假此科敛(于)丁口 (省略句)
10、岁征(于)民间(省略句)
八、被动句的固定句式有哪些?被动句的固定句式有?
一、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
例如:
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不拘于时,即不被时俗所拘束。
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二、用“为”“为……所……”表被动。
例如:
1.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2.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三、用“见”“见……于……”表被动。
例如:
1.君子耻不能,不耻不见用。(《荀子·非十二子》)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四、用介词“被”表被动。
例如:
1.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五、无标志的被动句:
不用标志词,以主动句的形式表达被动的内容,可称之为“隐形被动句。
例如: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九、鸿门宴固定句式归纳?
句式解析
(1)判断句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此亡秦之续耳。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倒装句
具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结构后置)
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
籍何以至此(疑问代词作宾词前置)
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3)被动句
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
(4)省略句
为击(省介词宾语“之”) 破沛公军
加彘肩(省略状语“于盾”) 上
(5)固定结构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
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难句解析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旦日”即明日,“臣”是刘邦自谦的称呼,“戮”是联合,一同的意思,“河北”、“河南”指黄河北岸、黄河南岸。全句译为:沛公第二天一早就带着百多个骑兵来拜见项王,到达鸿门,赔不是说“臣仆跟将军合力同心攻打秦王朝,将军在黄河北岸作战,臣仆在黄河南岸作战。”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候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置”,放弃。“车骑”指战车。“道”用作动词,取道。“间”可译作从小路或秘密地。全句译为:刘邦就丢下他的车马与随从人员,独自骑马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及盾牌,快步离去。从骊山下,经过芷阳抄小路逃走。
3、臣请入,与之同命。
“之”可指沛公,也可代项庄,两种说法都成立。一般取前说,即“与沛公同命。”。全句译为:我请求进去,跟沛公同命运。
4、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撞”在现代汉语中是“运动着的物体跟别的物体猛然碰上”,在这句中“撞”作击刺讲。全句译为:亚父接了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破了它。
十、固定句式是什么意思?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拓展: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
判断句: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