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英语课程思政目标考核方案(商务英语课程思政目标考核方案怎么写)
一、课程思政目标?
1、课程思政的根本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手段和重要举措,因此,要准确把握课程思政就要首先准确把握立德树人的内涵。
2、课程思政的主要任务是在各门课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目标的实现,需要任务的科学划分及落实完成。大学生政治道德培养、理想信念教育,若仅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统途径去实施,就难以体现协同一致和全方位覆盖,会导致主阵地抓不牢、形成教育盲区。
二、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路径
1、改革高校管理和评价体制、制度。
首先,应在管理体制上明确课程思政的主体责任。
2、加强学习培训,提高广大教职员工思想政治道德水平。
课程思政的实施基础是协同育人,一是所有课程教师的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协同,做到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确保理论方向上的同向通行。
3、组织课程团队,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教学方法等。
在学校党委相关部门、教务处的统筹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本校专业结构和学科特点,组织建立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二、什么是思政目标?
思政目标要从四个方面把握。
2020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正式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立足于思政课的政治性属性,对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进行了一体化设计,强调高校思政课课程目标重在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担当。这一课程目标,是新时代中国教育目标的细化,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使命的内容体现,又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努力方向。
一、从两个大局的宏观视野中把握
当今时代,最鲜明的时代特色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大局”,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等主要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人才培养这一基础工程。
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政课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担当,既是高校思政课一以贯之的目标追求,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使命。
二、从思政课的政治性属性中把握
高校思政课的政治性决定其课程目标。讲政治是高校思政课的根本遵循,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不能淡化和弱化,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的正面教育和引导,引导大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认识世情、国情、党情,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理论教育、探究式教育等,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重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识大局、尊法治、修美德,在学习与实践中自觉践行使命担当。
为此,高校思政课要更加注重对大学生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更加注重引导大学生朝着党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需要的方向成长发展。正是基于对课程特质的全面分析,《方案》提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课程目标在于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担当。
三、从推进课程目标一体化中把握
学生的成长、成熟、成才是一个渐进的、持续发展的过程,但在不同阶段,其生理与心理发展水平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这就决定了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根据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进行课程目标一体化设计,既不可操之过急,也不可故步自封,要针对不同学段有计划、有步骤地设置课程目标。
学生的成长发展既具有阶段的特殊性,也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大中小学思政课的课程目标具有整体性,各个阶段目标是联系的、发展的、持续的,小学注重道德情感,初中注重思想基础,高中注重政治素养,大学注重使命担当,四个阶段的目标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构成有机整体。认识是从低到高、由浅入深的过程,有了中小学积淀的政治常识、情感认同、道德修养、文化素养,大学生才能够接受更高层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进一步强化理论武装、夯实思想根基,练就担当作为的“硬本领”和“真功夫”。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是一项重要工程,对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一体化设计是这一工程的重要一环。总的来看,各学段思政课课程目标相对稳定,从纵向来看,坚持以了解学习、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贯穿大中小学思政课与学生成长的全过程。从横向来看,本科思政课中的各课程结构合理、功能互补、同向同行,共同致力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四、从知情意行的具体目标中把握
办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担当,需要从知、情、意、行的具体目标中把握。
理论认知是基础。高校思政课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完整的思想理论、强大的真理力量,促进大学生全面认知“使命担当”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现实逻辑。
情感认同是重点。要从源头上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将教学内容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中,促进大学生从党和国家、社会、集体、个人等多方面,理解与认识时代赋予的责任担当。
意志坚定是关键。一方面,引导大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真正领悟马克思主义蕴含的内容与真理,确保他们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政治意志不动摇。另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理论宣讲、实地参观,实践调研,提高大学生的自觉性、坚韧性,提升大学生应对问题与挑战的底气。意志越是坚定,越能激发大学生践行使命担当的动力。
躬行实践是归宿。要鼓励大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理想结合起来,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三、数学思政课教学目标?
思政课的另一同样重要、不可或缺的教学目标,也是最终教学目标,就是其育人目标,即为青年学子的自由全面发展和未来美好人生夯实思想、理论和知识基础,将青年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身心健康的、富有朝气活力的“大写”的人
四、思政素质目标怎么写?
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目标是:坚定理想信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树立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首先,要以培养"三有"青年为任务,提高青年使命感与责任感,强化青年自身教育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其次,要以创新协同发展为抓手,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形成"一体化"全阶段德育内容。全方位协同育人,联动育人模式,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新气象,帮助青年成长成才,成为未来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五、实数思政育人目标有哪些?
高校思政课的另一同样重要、不可或缺的教学目标,也是最终教学目标,就是其育人目标,即为青年学子的自由全面发展和未来美好人生夯实思想、理论和知识基础,将青年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身心健康的、富有朝气活力的“大写”的人。具体而言:同样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六、化学思政课的教学目标?
依据之一: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依据之二: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特点
依据之三:化学学科的特征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目标:
高中化学课程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情操;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七、机关单位加强绩效目标的考核方案?
机关单位,机关单位加强绩效目标的考核方案机关单位,机关单位加强绩效目标的考核方案包括长远规划绩放考核,生产安全绩效考核,生产经营绩效考核,和党群绩效考核
八、思政课设置的总目标?
目标:多元开发
要求:现代的课程教学,需要的是对教育、教材有深刻理解的专业化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担当着传授知识的角色,更要注重在教学实践中开发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九、思政课各学段的目标要求?
2020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正式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立足于思政课的政治性属性,对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进行了一体化设计,强调高校思政课课程目标重在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担当。这一课程目标,是新时代中国教育目标的细化,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使命的内容体现,又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努力方向。
从两个大局的宏观视野中把握
当今时代,最鲜明的时代特色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大局”,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等主要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人才培养这一基础工程。
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政课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担当,既是高校思政课一以贯之的目标追求,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使命。
从思政课的政治性属性中把握
高校思政课的政治性决定其课程目标。讲政治是高校思政课的根本遵循,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不能淡化和弱化,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的正面教育和引导,引导大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认识世情、国情、党情,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理论教育、探究式教育等,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重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识大局、尊法治、修美德,在学习与实践中自觉践行使命担当。
为此,高校思政课要更加注重对大学生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更加注重引导大学生朝着党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需要的方向成长发展。正是基于对课程特质的全面分析,《方案》提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课程目标在于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担当。
从推进课程目标一体化中把握
学生的成长、成熟、成才是一个渐进的、持续发展的过程,但在不同阶段,其生理与心理发展水平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这就决定了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根据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进行课程目标一体化设计,既不可操之过急,也不可故步自封,要针对不同学段有计划、有步骤地设置课程目标。
学生的成长发展既具有阶段的特殊性,也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大中小学思政课的课程目标具有整体性,各个阶段目标是联系的、发展的、持续的,小学注重道德情感,初中注重思想基础,高中注重政治素养,大学注重使命担当,四个阶段的目标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构成有机整体。认识是从低到高、由浅入深的过程,有了中小学积淀的政治常识、情感认同、道德修养、文化素养,大学生才能够接受更高层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进一步强化理论武装、夯实思想根基,练就担当作为的“硬本领”和“真功夫”。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是一项重要工程,对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一体化设计是这一工程的重要一环。总的来看,各学段思政课课程目标相对稳定,从纵向来看,坚持以了解学习、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贯穿大中小学思政课与学生成长的全过程。从横向来看,本科思政课中的各课程结构合理、功能互补、同向同行,共同致力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从知情意行的具体目标中把握
办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担当,需要从知、情、意、行的具体目标中把握。
理论认知是基础。高校思政课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完整的思想理论、强大的真理力量,促进大学生全面认知“使命担当”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现实逻辑。
情感认同是重点。要从源头上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将教学内容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中,促进大学生从党和国家、社会、集体、个人等多方面,理解与认识时代赋予的责任担当。
意志坚定是关键。一方面,引导大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真正领悟马克思主义蕴含的内容与真理,确保他们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政治意志不动摇。另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理论宣讲、实地参观,实践调研,提高大学生的自觉性、坚韧性,提升大学生应对问题与挑战的底气。意志越是坚定,越能激发大学生践行使命担当的动力。
躬行实践是归宿。要鼓励大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理想结合起来,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十、中职学校思政课专业建设方案?
笔者认为,课程思政既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实践。理念先行,实践紧随,知行合一。应当使课程思政的理念为广大中职学校教师所接受,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积极主动寻找本课程知识内容中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联的元素,并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汇于教学中去,从而实现课程育人功能,达到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的目的。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词序不同,表述的是两个内容不同的教育活动。但是,在内涵上二者有异亦有同。
差异体现在思政课程是指学校专门开设的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显性课程,主要任务是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而课程思政是指通过主动挖掘公共基础课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采取融化、渗透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熏陶和引导,是一种正确社会意识形态、道德观念的隐性灌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