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2个offer,一个是国企一年22W的稳定工作,一个是总部在纽约的做区块链的外企,如何选择?
外企跟国企是两条完全不同的道,不同的圈,职业生涯当中你选择了哪个作为起点,后面基本定型。在一个圈十年八年后硬要跨圈跳,会非常不适应。
如果两个选择从条件上看都不错的话,二选一并没有好坏之分,就看自己个性适合外企还是国企吧。比如说,我一直在外企,经历过四家500强IT公司,其中两家50强,非常习惯于在全球性多元文化的环境中工作。大家不会压抑自己的个性,同时按照公司共同的行为准则行事,所有流程有章可循,反应迅速,遇到模糊地带可以让合适的人clarify,对于不完善的情况可以escalate issue,总会有人最终解决问题,只要你要求别人做的事情是他的职责范围,他就必须给你解决,只要保持职场沟通礼貌,则互相不用担心穿什么小鞋,因为没有人有特权,每个人job role都很清晰,say yes say no的guideline都很明确,所以遇到问题要involve很多不同时区互不认识的人,也能很快得到回应。
国企更多注重的不是人的job role,而是这个人的背景和地位,沟通方式和做事情的方式跟外企大相径庭。当中没有对错,重点还是看你更适合哪种风。
【后记】
谢谢各位网友的评论,每个角度的评论都能引发思考,这个很好呢。这里补充一下由此获得的心得。
关于一段中文里夹着一堆英文单词的问题,在写的时候我自己并没有特别注意,思维的第一反应就这么写了。然后评论了普遍提到英文太多,是外企通病,我再重新看回每个英文单词想把它们转成中文,发现还真不太能找到简洁而精准的、能一对一替换的中文单词。
这大抵两方面的原因吧。
一方面是词语的属性。如果是简单的词比如说书、电脑这些,都能很容易找到一对一的词来互译。比如像“问题”这个词就复杂些,英语有question和problem两种常用译法。但放在句子中,what's your question和what’s your problem就完全意思不同。前者问你要提的是什么问题,后者是怼问你有什么毛病。因此,很多英汉互译字典里常常一个英文对应很多个中文翻译,反之亦然。
另一方面是中西方文化和底层逻辑的差异很大,导致有的词会带上整个语言环境和文化习惯,难以一对一直译,而意译又稍嫌啰嗦。
比如clarify这个词在沟通中会用于礼貌地请对方说明白些,如果直译中文是“澄清”“阐明”,这两词又过于严肃;意译却难以找到精准的两字词来代替。在不太想花时间咬文嚼字却又能精准简要表达语境的话,用回原词会比较省事。
再比如说escalate,如果翻译成“把问题升级”,会让人觉得有小事化大的嫌疑。其实英美很习惯“小事化大”,把问题找到对应的责任人来处理和要求回应,处理问题的人权限级别不够,可以升级到更高权限的人处理直到问题解决。然而中文世界是个人情关系的环境,有问题用escalate的方式反而会鸡蛋碰石头把事情推进死胡同。因此这种情况也只好用回英语表达。
哈哈哈,如果是做IT,做互联网,建议出国,能不进国企尽量不要去,你应该还不到养老年龄吧。哪天在国外不想干了,混不下去了,回国养老,愿意接收的单位多得是。国企,为什么接收你,有技术,那么作为更强的专业技术人才归国求职,进国企只会更容易,进大学都可以,到那时不是单位挑你,而是你挑单位。有硬本事,天下之大,哪里都去的,没本事的,才会稀罕铁饭碗。
当然了,如果你现在已经失去斗志了,就是要求安逸,找一安身立命之所,那就去国企吧。反正换了我是不会去的,个人能力中等偏上,还有上升空间,就不必优先考量国企的安逸,而是看在什么环境里更适合提升技艺,发挥个人价值。如果个人能力在中等偏下,缺乏自信,那就面对现实吧。
国企并不等于事业单位,铁饭碗也不定保险,技术岗都是靠业绩吃饭,项目失败,没做起来,该走人一样要走,新兴技术岗位,裁岗撤编都是很平常事,从开发部平调后勤维护岗,走还是不走。技术人员无论在哪,都是要做项目的,只是在国企里做项目,会复杂些,除了技术还要学会做人,而在外企中,顾忌要少些,技术工作会很单纯,心无杂念,做好自己的事。
做技术吃的是手艺饭,手艺在有饭吃,手艺不在了,就废了,无论是国企,还是外企,活计做好了,论功行赏,活计做砸了,引咎辞职,要的是个体面。作为技术人员,始终要跟着项目走,即使进了国企,项目做完了,没有新项目做了,一样要走,给人挪地,继续呆在那里干什么呢,一天天技术荒废,玩宫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