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迷英语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英语口语 > 正文

英语口语

有什么事情去了上海才知道的?

zxc2022-06-11英语口语51

我闺女嫁了一个上海人!以前老是听人家说上海人怎么怎么不好,看不起外地人,在她和女婿谈恋爱的时候,我们老两口是反对的,怕闺女受欺负,但是从我们姑爷第一次来我们家拜访以后,我们就特别喜欢这个男孩子!姑爷是个医生,说话文质彬彬的,和我们东北老爷们撒开嗓子说话很不同,而且很体贴人很细心,每次和我们老两口还有我婆婆唠嗑的时候,特别的专注,我婆婆耳朵不好,有时候我们都嫌弃她老人家,不爱重复一遍遍的话告诉她,但是我们姑爷不会,只要婆婆问他回答他话,他都会一个字一个字的说给她听,哪怕重复好多遍,我老头子有时候看不下去,说你别理她,我们姑爷只是笑笑说:我喜欢和奶奶说话!所以我婆婆喜欢他喜欢的紧啊,而且我姑爷烧的一手好菜,到我家来,第一次就是他下厨,几个菜弄的色香味俱全,以前我听说上海菜甜的腻人,可也不是啊,我姑爷做的我们全家都爱吃,特别是我婆婆,一直说这辈子没吃过自己儿子烧的一顿饭,但是却吃到了孙女婿的,真好!然后不忘白我老头子一眼,我老头私下跟我说,男人做饭不好吧!我马上反驳他,有什么不好的?我这辈子没福气找个上海男人,所以天天伺候你!

我姑爷也特别疼人脾气好的我们老两口都看不下去,闺女从小也是个乖乖女,看到她老爸也怕的要命,但是硬被我女婿宠的上天了,冬天要吃西瓜,在上海的时候我们老两口看到还要半夜三更要我女婿做宵夜,我们老两口都看不下去,说人家明天要上班的,我们姑爷忙说:没事没事!每次都乐呵呵的去煮,然后第二天给她带回来,她想吃的东西!后来有了小孙女,更是把他们母女俩宠上天,我老头不止一次教育我女儿不能欺负姑爷,也不止一次叫姑爷不理她,可我们姑爷还是逆来顺受啊,俩母女天天作的一塌糊涂!如果在东北,人家肯定会猜测姑爷是不是工作不好,赚不到钱啊,其实不是的。我们老两口去医院看病,看到我们姑爷可是个外科主任,动手术一把刀,在医院对病人对下属可威风了,但是一回家对老婆孩子真的是好!我老头有时候直摇头,说,唉!上海男人!可我真的羡慕女儿呢!

再说我亲家,以前听说。上海婆婆都是很凶很势利眼的,其实真不是的,亲家们都是老师,他们跟女儿姑爷分开住,但是周末会一起吃饭。他们从来不插手小夫妻的生活,只是帮忙接送小孙女而已!有时候,亲家公也会为他们小夫妻做饭。看的我好生羡慕亲家母啊,亲家公也烧的一手好菜,过年如果在家吃的话,肯定是他们父子下厨,我看到亲家母和我闺女在那里吃吃瓜子喝喝饮料的,再看看亲家公和女婿在厨房忙,再看看我那死老头子,我就好羡慕!而且亲家公特别儒雅,说话和姑爷一样,软软糯糯,文质彬彬!亲家母也是和气时尚嗲嗲的,什么上海婆婆刁难人,人家忙的很,没时间天天整媳妇玩!

而且这几年我来上海久了,我越来越喜欢这个地方,这个地方讲秩序,男女平等,甚至女孩更得宠,人和人之间讲空间,守法,有原则,上海人讲法讲道理,并且他们极其的信任当地政府,当地政府也真的做实事,不讲人情只讲对错,环境干净,教育领先,医疗先进,城市硬件水平一流,他们的社保,福利也是相当好的!上海人根本不冷漠,你出去问路,热心的上海大爷大妈甚至会把你带到目的地,如果在家里碰到点事,居委会随时会来帮忙年轻人安居乐业,并且对这个极其的喜欢!

所以,不要道听途说上海,你来了,会真正喜欢的!

作为一个外地人,最近16个年头,我几乎没有离开过上海,不严谨的可以这样说,16年来我比80%以上的上海人待在上海的时间还长,这不是吹嘘,我几乎每天从浦东穿越到浦西,看到了浦江两岸16年的日出和日落。

到了上海,你会发现,上海人的皮肤普遍不黑,当然也有粗糙的。凡是在上海生活几年的外地人,回到老家,人们一旦看到这个人是从上海回来的,都会认为这个城市很养人,因为皮肤黑的几乎都变白皙了,仿佛长江水从唐古拉山一路奔腾到东海,过滤了所有杂质,把精华都留给了生活在上海的人。

到了上海,你会猛然发现这个大城市的口语表达和北方不一样,北方大部分地区现在很少再用“俺娘,俺搭”这样称呼自己的爹娘了,上海不一样,俚俗的表达方式,你会听到阿拉雅,阿拉娘”,你会突然觉得这个城市也有乡野叫法,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般前卫。

从阿拉雅,阿拉娘”这样的表达方式上,你第一次会发现,远东第一大城市也有乡情的一面,如果你是第一次听到,甚至觉得有点土气,但这就是这个城市最接底气的叫法。

到了上海,你会发现这个城市的人们的祖籍几乎都是江浙两地,山东和安徽的也不少,甚至广东和河北的也有,但祖籍是江浙两地的最多。

到了上海,你会发现上海的早餐被大饼油条覆盖,咸豆浆也有,甜豆浆也有,豆腐脑不叫豆腐脑叫豆花,而咸豆浆的吃法一定是来自浙江东部沿海地带,因为浙江人不太吃辣,东部咸口,这样的咸豆浆自然也会在上海流行起来。

到了上海,你会发现每年的六七月份梅雨季节相当难过,干黄梅还凑活,但靠着长江的湿黄梅季节,空气中都是湿腻的,此时此刻,风扇是解决不了除湿的,唯有空调可以抵挡,并换来梅雨季节的一时舒爽。

到了上海,你会发现上海人饮酒也很凶猛,在上海的郊区,竟然也有早酒市场,上了年纪的,退休的人,喜欢赶早市,凌晨四五点就去某家固定的餐馆喝早酒,吃早饭,算是一个老年的聚集地,有兴趣的可以搜索一番。

到了上海,你会发现本地人很少创业,远东第一大城市自开埠以来,繁华了200多年,已经形成了职员文化,本地人有吃有喝,社保有保障,现在年轻人即便失业在家,居委会也会上门做工作,主动给安排工作。

到了上海,你会发现上海人的英文水平普遍很高,如果你在上海待得够久,你会发现凡是外地人带着子女在上海工作又上学的,一旦转学回家准备中考,回到老家,啥功课都跟不上,就是英语成绩能跟上。

到了上海,现在你会发现,在老家买同样一款品牌酒水,上海真便宜,老家小镇都比上海贵。在上海买蔬菜,买鸡蛋,单价和老家差不多,甚至多数更便宜,除了房价房租昂贵,其它说真的,平价!因为资源都流入了一线大城市。

到了上海,你会发现上海人普遍比较冷漠,不会很热情,上海人兄弟姐妹之间的走动,成家立业之后其实走动上也不会很大,上海这个城市的人际关系其实是比较疏松的,你会发现这直接造成了一个很好的现象,资源不会像小地方,被七大姑八大姨占用。

到了上海,你会发现上海人无论是有钱的,还是没有钱的家庭,本地人都会给子女买品牌的东西,比如鞋子和衣服,都是大名牌,不知名的,根本入不了他们的法眼,他们不会将就自己。

到了上海,你还会发现一个现象,上海人非常遵守契约精神,大部分上海人比较讲诚信,你出国,他们如果让你带一样东西,你买回来,他们给你钱,几乎不会让你久等,东西到手,马上给你钱,甚至知道价格的情况下,提前给你钱。

到了上海,你才知道,歌唱比较的大气的歌手毛阿敏,一代男神王志文,甄嬛娘娘孙俪都是上海人,这些人一度被认为是北方人。

到了上海,你会发现上海的11月份和12月份雨水比较多,在这个季节,香樟树总是湿漉漉的,伴随着马路边绿化梧桐树的落叶纷飞,一看就知道一叶落上海入冬,上海四季不太分明,脱了短袖,几乎就迈入冬季。

到了上海,你会发现上海的街头特别喜欢排队,尤其是网红饮食,那是拍着长长的队伍,甚至风雨无阻,惹人好奇,最盛大的奇观一定是国际饭店下面的西饼屋外卖,那个蝴蝶酥已经超越主营业务住宿的收入了。

到了上海,你还会发现上海人虽然没有把面食当成主食,但是特别喜欢吃面,鳝丝面、刀鱼汁面、牛蛙面、大排面、辣酱面、大小馄饨都是他们的最爱,虽然这些面食可能被他们称之为点心,很多人就是偏爱吃它。

到了上海,你会发现很多北方的哥们到了上海,从前在老家喝白酒的那套生活方式悄然改变了,很多人喜欢上了黄酒,可能也有入乡随俗被同化的缘故吧。

到了上海,你会发现街头的五金店,非连锁的小便利店多数都是福建人开的。而最近10年,你还会发现,福建千里香大馄饨店完全取代了沙县小吃,成为了街头一道福建饮食名片。

到了上海,尤其是最近五年,你还会发现烩面店在上海的街头崛起,数量不断增多,几乎有和青拉餐厅分庭抗礼的趋势,只要你注意,你一定能观察到这个现象。

到了上海,你生活一段时间,如果你是一个喜欢看电视的人,欣赏能力尚可,你会发现上海本土电视有一大特征,新闻节目质量制作上佳,但是其他其他节目制作平庸,也可以说亮点不大。

到了上海,你还会发现上海到底有海派风度,服务业非常发达,小费盛行,小费与其说是服务的附加值,不如说是对人的礼貌和尊重,我认识一个酒吧里的调酒小哥,工资一般,小费收入让人惊讶。

到了上海,你还会发现上海人即便是矛盾了,争的不可开交,也几乎不会上演全武行,这不是上海人的特色,他们不动手,这是一种文明,这种文明直接上升到了当下的共识:打赢坐“牢”,打输住院。

到了上海,尤其是最近10年,你会发现上海男人还是很喜欢外地女人结婚的,以至于有上海本土老人不无感慨地说:上海小姑娘们就不要左挑右选了,老大不小还不结婚,你们的资源都被外人占领了。

到了上海,你会发现上海浦东有一条主干道叫浦东大道,修了很多年,我印象中从2008年开始修,有沿路居民说浦东开发以来没有休止过,但最新的消息称2021年底浦东大道将全线贯通,真可谓喜大普奔。

到了上海,你会发现上海的小姑娘家家都很高冷,如果你没有见过上海姑娘,你可以搜搜一个叫杜鹃的超模姑娘,上海的姑娘几乎都是她这样的高冷气质。

到了上海,你还会发现上海的男人,居家烹饪水平都很高,做菜也好吃,会买菜,会烧饭,几乎不会干头脑发热的事情,虽然有“小男人”之称,但是抛头露面的还是上海男人,上海自从有了范志毅范大将军,姚明的高度,刘翔的速度,上海小男人的称呼也一去不复返了。

对于上海,我有个连云港东海县的大学同学,走过岭南,到过东北,去过西北,也从在上海三年,他说,走来走去,还是上海的城市人文最吸引人,满满的契约精神,办事不费劲,不需要怎么求人,就能按程序办好事,这在其他地区真的很少见。

对此,我深以为然,上海海纳百川,大气谦和,开明睿智,追求卓越,这就是这个城市的16字精神,或许待在这个城市不舒服,总想逃离,但是逃离之后,你总会进行横向比较,2500万常住人口,不管你有没有沪籍,你在这里,都是他的一份子。加油!我也加油!

(看到这个题目,没有章法地一顿感慨,思维不连贯,见谅。有失偏颇和公允处,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