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北京有哪些知名的IT外企?请问他们对外语的要求如何?只学好口语没有英语等级证有机会面试吗?
一般是英语六级,不过这不是必要条件。
一般会让你做个英文的自我介绍,1-2分钟,看你英语口语能力如何。
类似的企业都是这样,英语六级不是必需的,而是一个名片而已。
只要你认真准备一下英语口语自我介绍,另外面试前准备好公司简介和公司产品相关的英语普通知识(你可以直接去他们的英文官网上面,背诵部分企业介绍),面试英语关通过没问题(即使你平时英语口语很一般)
我就在一个大型外企工作。
职场中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我之前有一个业务领导是个香港女人,英文名叫Susan,就是苏三,37、8岁吧。她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不过她从来不写汉字,笔记的时候写的是英文。但平时交流的时候会讲普通话。
她的英语水平很高,因为我们经常开线上会议,她跟那些老外对话,那是行云流水,对答如流,谈笑风生。不过跟她合作过的同事都对她印象不是很好。甚至有人说除了英语好一点,其他一无是处。
这个苏三到底差在哪里?我总结了3点。
1、外行指导内行。
因为我所在的团队是一个国际化的团队,有美国人,有捷克人,也有亚太区的中国人,包括香港人。
苏三的本名我不知道叫啥,反正是用广东话的拼音打的,看不懂。她之前是做业务出身的,对技术并不懂,但是她领导的偏偏是技术型的项目,就导致了外行指导内行。
她手下干活的有我们自己的开发团队,也有从外包公司聘请的顾问。不管哪种人,跟她沟通起来都很费劲,因为她缺乏技术知识的基础,同时在业务中也没有投入多少精力去钻研技术。
这就导致了我们在沟通中很多时候鸡同鸭讲,她提的要求往往不切实际,我们跟她报告哪方面有什么困难,她也听不懂,更不知道如何去协调解决。
2、效率低下。
苏三有一个很坏的习惯,就是什么事情都要开会,而且一开会就要叫上一大帮子人。
在我们公司,哪怕你跨着时区,在全世界五大洲四大洋,也可以通过网络工具把人召集起来召开线上会议。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工具,我们的工作效率更加低下,因为不管什么事,苏三都可以把大家召集起来。
她开会不管有什么议题,有什么重点,不管这个议题需要多少人参与,都要把所有相关人一起拉到会上。但实际上讨论议题的时候,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参与,可能10个人参会,但只有3个人在讨论相关话题,但是那10个人也必须列席。
所以很多人抱怨跟苏三一起工作,效率非常低下。这就是一个很讽刺的现象,本来我们发明线上会议工具是为了提高效率,让大家不至于奔走在各个会议室,甚至不同城市,不同国家的人都可以在一起开会。结果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工具,导致大家每天要参加各种各样的会议,反而没有时间真正的去工作。
3、工作没有重点。
之前提到过苏三领导技术团队,却没有时间去钻研技术,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她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开会和跟领导汇报。
实际上在大公司,跟领导汇报是一门重要的学问,如果你的汇报卓有成效,很可能比你干活干得好更能得到领导的赏识。这就是俗话说的,活干的好不如PPT写的好,写代码的不如写PPT的。
但是苏三每天把大量的精力都投入到表面功夫上,真正做实事、了解业务、跟一线员工沟通的时间就非常少,这就导致她的工作非常没有重点。我们同事也经常抱怨,很多问题本来一个小时能解决,到她那里要两三个小时,本来一个人就能解决,她要拉3、4个人一起来看。
但是她的英文真的是说的很好,简直就像母语一样。可是那有什么用呢?她也不是一个翻译。英语只是一门沟通的工具,但是工作的真正核心,不是沟通,而是解决实际问题,做实际的业务。
所以如果一个人不是从事文字翻译或者同声传译的工作,就不需要羡慕他英语特别好。哪怕是在外企,英语也只是一个工具。真正决定你这个人的绩效和口碑的,是你的工作能力,而不是你会哪一种外语。
做外贸对英语口语有要求,接待客户时候,就是一口流利的英语。
有时候客户好几波赶在一起接待,连续将近一个月都在说英语。那时候感觉不知不觉就用英语表达一些感慨。
以前就想象过,自己能够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该是多么拉风的事。但是现在做外贸久了,见到的都是英语比较流利的人,也就没有这种想法了。不过还是很高兴能够把英语用起来,说出来。
同学朋友一起聚会时,经常会表示羡慕,可能还是因为咱们的大环境下,英语说的流利的毕竟占少数吧。
自豪说不上,但是比较欣慰自己客服了这个障碍。刚开始做外贸时,这曾是我工作中的一个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