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我们从日本引进了多少词汇?
汉语从日语引进的词汇远远小于日语从汉语引进的词汇。
看明清小说的都知道,白话文的逻辑表达和主要词汇意义早就形成了,这才是一种语言文字最重要的东西,是语言的血肉躯干四肢。后来扩展的就是社会科学类的新词,其中很小部分中国人造,大部分来自日语,是语言的毛发衣服。
生命不息,撕逼不休,不服来开撕吧!
日本文字都是学中国的,汉语吸收了日语一些词汇,如果有人觉得日语才是老大,那老子还能说什么?
交通、文具、出行、落实、小区、居住、证明、办公室,这些都是日本词汇吗?中国用了多少日本词汇?
★ 首先回答题主的第一个问题:交通(こうつう)、文具(ぶんぐ)、出行(しゅっこう)、小区(しょうく)、居住(きょじゅう)、证明(しょうめい)属于日文词汇。
其中的“小区”(しょうく)和汉语里所说的“小区”(xiao qu)含义不同:日语里的“小区”是一种行政区划,大概相当于我们的街道办,明治时期所用,后废除,成了死语;而汉语里的“小区”只是一种居住单元,无行政职权。
“落实”属于汉语词,日语表达该意思时,一般用“着實(ちゃくじつ)、確實(かくじつ)、實行(じっこう)、執行(しっこう)、履行(りこう)”等词汇代替。
“办公室”属于汉语词汇,日语中不用,有时可在某些日文网站中看到类似“弁公室”或“辦公室”等字样,一般是中国某些政府的派出机构在对外翻译成日语时的叫法,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日文词汇。比如“开封市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官方网站”,便被翻译为“開封市人民政府外事僑務弁公室公式サイト”,实话说,这样的翻译,感觉有些不伦不类。
★ 第二个问题,关于中国用了多少日本词汇的问题。中国借用日语词汇?对,你没看错,虽然日语里的汉字本身绝大多数来源于汉语,并且大多意义相同,但日本人在中国人之先,独创性地把汉字自由组合,却着实创造了相当多的汉字词汇,既增强了日语的表现能力,又被中国人直接搬了回来,成为了我们现代汉语的一部分。
咱们从最新的日造词汇说起,举几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子:㈠ 物流(ぶつりゅう):日本运输业异常发达,便诞生了物流一词,“物资流动”之意。改革开放后,中国也加快了物资的流动,便直接借用了这一日语词。㈡ 量贩(りょうはん):来源于日语的“量販”一词,表示大批量销售之意,比如“量贩店”、“量贩式”。㈢ 配送(はいそう):来源于日本的服务业用语,和“配送”相类似的还有“宅送”一语。㈣ 留守(るす):汉语里经常见到“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等表述,用法和日语相同。㈤ 其它诸如:刺身(さしみ)、新人类(しんじんるい)、过劳死(かろうし)、花嫁(はなよめ)、物语(ものがたり)、写真(しゃしん)、指头族(ゆびぞく)、二次元(にじげん)、人气(にんき)、料理(りょうり)、暴走族(ぼうそうぞく)、女优(じょゆう)、公务员(こうむいん)、便利店(べんりてん)等等,都是新近被引入到汉语里的日语词。
时间回溯到清朝末、民国前,日本在中国之前搞了一个明治维新运动,积极打开国门,奉行拿来主义,把大量的西方(欧洲)著作——人文、科学、哲学、社会学等等学科的著作,翻译成日语,介绍到日本,让日本一跃超越了曾经的老师——中国,成功地脱亚入欧,让日本迈进了世界强国俱乐部。中国的知识分子,怀着一腔救国之心,纷纷涌入近邻日本,学习日本的文化及科学技术,并因此把大量的翻译自西方经典著作的日语翻译著作,翻译成汉语,带回中国国内。这些中国知识分子,在把日语著作翻译为汉语之际,直接大量借用了日本人所创造的汉语词汇,这些词汇也因此构成了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现代汉语常用词汇的一部分,总共大概有400多个,如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社会、警察、国家、公民、主义·····”等,皆属此列。可以说,离开了这些日造词汇,现代汉语恐怕将会行走艰难。为避免抄袭之嫌,在此不一一列举,可以参考文下的截图,或者搜索网络。
一千多年前,我们的汉字被带到日本,让日本人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语言体系——日语。同样,到了近代,大量的日造词汇又回流到中国,丰富了我们的现代汉语。汉语、日语两种语言彼此之间的兼收并蓄、相互渗透,对各自语言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固然,过去的那段悲惨的历史让我们国人耿耿于怀,我也一样,国仇家恨绝不会那么轻易忘记。但作为一衣带水、同文同种的两个国家,两个邻居,为什么不能通过语言的融合,握手言和、共创历史的辉煌呢?
希望本小文不会因此给某些爱国人士带来情感上的不悦。
【文/读史品文】原创
更多文章请加我关注,给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