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企从一而终到退休是什么感觉?
本人截止目前工作了15个年头,其中14年都是在外企,我觉得如果我继续工作下去,以后的首选还会是外企(欧美),因为在这里还是很比较舒服的,至少人性化方面做得不错,对员工的压榨没有民企这么狠。在私营民企,有的老板巴不得你天天24小时不关机干活,但在很多外企,我这里特指欧美外企(日本韩国的不算在内),至少是留出了时间让员工可以总结和成长的,企业文化也比较合理,等级层次还是有的,但也不会太过于“官大一级压死人”,总的来说还是讲道理的。
第一,首先谈薪资待遇。
虽然90年代初外企那种光环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整体来说,外企工资还是比民企开的高,因为整体实力雄厚,竞争力强,客户多,订单稳定,所以开得起工资。就拿我目前所在的广东三线城市这家公司来说,基层工程师最高工资能拿到税前1万5,同一个人,去到这个城市周边的民企,最多撑死1万,还是那种综合能力强偏技术型的高级工程师才行。
再往上看看。主管级别的待遇一般是1万5到2万左右(税前),还有电话费补贴等,就算按照最低的1万5算,到手也能有1万3左右,在平均工资只有5000的当地来说,已经很不错了,极具竞争力,就算在珠三角一带的外资里面也是偏上的待遇。
到了经理级别,2万起步,那种经验特别丰富或是从大公司挖过来的高级经理,能拿到税前3万5左右的月薪,经理级别除了电话补贴,还有房租和汽车油费补贴,加起来也比较可观了。在往上就是总监级别了,我大概知道我们的财务总监是5万起步,运营总监还高一些,厂长CEO是一个常驻中国的外国人,10万月薪起步,这就是整体薪资待遇的情况。
我横向对比了下珠三角地区的民营企业,发现基本都是第低一个档次,从基层工程师到主管经理级别都是这样,从有实权的总监开始,差距更明显,那些有实力的民企给高管们开出的工资基本不会比外企差多少,但普通民企差距非常之大,有些民企的总监工资甚至还不如外企的一个经理,所以,经常看到从外资跳槽到民企的人,而反过来的很少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再谈组织架构和流程。
外资企业的组织架构通常都是清晰透明的,比如一家传统的制造企业,它是按照功能部门来划分的,每个部门经理实线汇报给上一级总监,然后总监再汇报给CEO厂长;经理下面是主管和各级工程师,谁负责什么职责都是一目了然;
这里基本没有XX总的叫法,也不会存在互相重复交叉的只能,那种各个副总推诿扯皮的事基本是不会发生的,当然外企里面也会存在灰色地带,这是避免不了的,相对一般的民企比较起来,还是好一些。
外资的公司流程通常都是很规范的,很多条款都是透明的,员工只需要按照流程去走,就能完成一项工作,那些涉及多部门配合的工作也是有流程可以遵守的;但一般的民企,流程什么的就比较少而且混乱了,老板一句话大过流程,即便你定义出来了,也经常会被推翻的,所以,员工在外资里面工作,只要按照流程来就行,在民企是行不通的,流程混乱甚至没有流程,经常出现推诿扯皮的事,或者很多事都堆积到一个人的手里,人浮于事。
外企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部分民企走一个肯干活的就会伤筋动骨,这就是差距。
第三,然后谈谈企业文化。
在正规的外企里面,晋升还是靠能力和实力,当然也有关系和讲究背景,但相对比较透明公正一些。我在外资混了14年,在民企只待了一年,这个感觉还是比较明显的,当然不是说所有民企老板都是任人唯亲,但他们讲究一个综合实力,什么叫综合实力,我到现在都还没完全搞清楚,哈哈,反正我综合实力不够,不予晋升,所以我只在这家民企待了一年,就跳槽到目前这家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德资企业了。
跳槽过来一步一个脚印,凭借自身能力和德国老板的提拔赏识,花了5年时间爬到了部门经理的位置,我心里知道老板看重的是什么,我付出这么多也是值得的,比较欣慰,就怕付出了没回报。
公司文化建设这方面来说,外企并不会大肆宣扬“公司是我家,大家都爱他”这种荒谬的言论,我知道很多民企和台湾的企业喜欢这一套毒鸡汤,大部分外资讲究的是以人为本,不鼓励和提倡加班,鼓励大家在8小时内高效的干完手里的活,其他时间留出来陪伴家人,在很多欧美人心里,家庭的幸福才是持续工作的动力,他们他更喜欢工作和生活平衡。
写在最后,对比了这么多,我并不是想说民企的不好,而是每个打工人,谁不希望自己的工作大环境好一些呢,目前的情况就是外企好过绝大部分民企,这是事实。在中国,从一而终是不可能的,也没人能做得到,中国不像日本德国,即便跳槽工资都差不多,在中国,你想要高工资,就得不断的跳槽和攀登,选择一家靠谱有实力的外企,是我们打工人除了事业单位和国企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