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迷英语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成人商务英语 > 正文

成人商务英语

如何通过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zxc2024-03-18成人商务英语1

如何通过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

语文教学改革说到底是要求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而在目前的考试和教师考评体制下,教师已经远离阅读,深陷题海“讲练战术”不能自拔。本文从强化师生阅读训练、重视经典诵读、锤炼学生思维品质入手,探讨达成以上目的的做法。

(一)教师要热爱读书 从中学教师所处的教学现状和社会现实来看,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放弃了读书。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关键还是观念问题。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道:“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我想,只要能持之以恒地阅读下去,所受到的益处是无法来衡量的。” 我们要培养健康和谐发展的学生,最重要的途径就是阅读,教师应先从自身开始。如果教师思想贫瘠,何谈培养学生呢?

(二)教师要教会学生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阅读,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一是让学生养成勤于观察、留意生活的习惯,积累感性经验,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所见所闻,学生的感性经验就会丰富。二是扩大阅读量,让

学生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积累了感性经验和知识性材料,学生就有东西可写、有内容可思考,语言和思维也就会得到锻炼,具体做法是学生准备两个本:一是《随感本》(自由命名)代替作文本,及时记录生活中的所思所感;二是《语文写作素材“小全”》。训练途径可以通过: 1.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实施。 (1)导语激活。一堂课如一篇优美的散文,“凤头”能引人入胜;一堂课如一池春水,良好的开头如一粒石子,能激起学生思维的千层浪。课堂导入除用诗歌外,还有实物导入、设疑导入、猜读导入、反常导入等。阅读课中,只要教师因文而异――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因势利导;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根据教师的特长等情况巧妙施导,就能调动情感,引发思考,获得良好的阅读效果。 (2)通过课文标题和文眼激活。标题激活是指重点分析课文的题目,抓住标题往往能纲举目张,激活学生的思维。关于文眼,清人刘熙载《文概》中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 朱自清的多篇散文都有文眼,抓住它往往能梳理作品的脉络层次,因为“一字穷理,定全篇主脑,片言居要,连通体脉络”。 (3)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创设研究性学习的情境,有利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化。这里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在师生间建立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自身互动的教学关系,它以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依据、活动内容为载体,让学生在课上想说、敢说、爱说、乐说,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不拘泥于一种成型的看法,师生形成相互辐射式的信息交流,思维碰撞,共同进入“大语文”境界,在平等、宽容、尊重、理解、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完成学习活动。如都德的《最后一课》,主人公韩麦尔先生所上的“最后一课”是成功的,而韩麦尔先生之所以能成功上好“最后一课”,他在课堂上创设的情境起了重要作用。面对异乎寻常之势,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动作、神态、板书以及周围的色彩、氛围等外化情感使一个贪玩、逃学、不谙世事的小弗朗士在这一课中成熟起来,从而使这堂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联系现实生活,运用比较阅读促进创新思维。“大语文”教学主张,师生从教材、教室“狭小的笼”中跳出,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创造性学习语文。爱因斯坦说:“知识不能单从经验中得出,而只能从理智的发展和观察到的事实两者的比较中得出。” 教学中,可用于激活思维的比较点是很多的,如选材、结构、章法、技法、用语等写作技巧以及写作风格的比较等。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可与高适的《别董大》比较。两诗都是送别诗中的七绝,都是先景后情,但两诗切入、运笔和落脚点不同:王诗不写依依不舍,没有细语叮咛,不言日后相思,而写秋雨连江,楚山孤寂,突出“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借送别以明心志;而高诗写景“千里黄

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重在以景衬“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之情,情绪激昂,胸襟开阔,借送别以劝友。这样的精细研读,能突破原有的认知模式,形成“叶叶相交通”的思维网络,获得创造性的认识。 2.结合写作,加强阅读,注重范文示例。高质量的写作是阅读的有效输出。中学语文教材是依照体裁组元,“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引导学生剖析范文,从中授以规律,教以方法,达到举一反三效果。

(三)让诵读经典成为“师生正业” 诵读重点课文时,教师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有声语言转化课文的文字语言,有助于“熏陶感情,启迪思维,享受审美乐趣”。比如《荷塘月色》运用叠音词,“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绿树,“隐隐约约”的远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薄薄”的清雾等,意在深化物态情貌的形象感,表达作者对荷塘四周景色的喜爱之情,给人以一种音韵和谐的美感。诵读时,语调宜悠长、舒缓,读出淡淡的喜悦,读出朦胧的诗意,读出协调的韵律,并在头脑中再现语句描写的物象。曾国藩在给后人的一封家书中提醒道:“读者,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组织青少年学生以诵读、熟背经典古诗文,让学生读

好书、做好人,在这吟诵和体会中渗透文化熏陶、道德修养,可谓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只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觉,才可实现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